80、90后渐成文玩圈儿的主力军

80、90后渐成文玩圈儿的主力军 2492 人围观  2015年07月20日 16:45  分类 : 文玩天下

说起收藏,总让人联想到那些名家字画、古董文物,收藏者多为经验老到、眼光独到的大师。这些大师多以“大件”收藏为主,而以文玩手串,佛珠为代表的文玩杂项,比如,一对造型独特的核桃、一串自己钟爱的菩提子、几颗雕工精致的橄榄核,越来越受年轻人喜爱。特别是现在的80与90后的时尚潮男潮女们。

80、90后渐成文玩圈儿的主力军

为了一个葫芦,他在人家家里住了一个多月

国人近俗好吉语,葫芦因谐音“福禄”,几千年来成为案头雅玩、年节佳赏。朱仙镇木版年画上,福星带着孩子,禄星手持如意,寿星拄着的,就是一根葫芦杖。

38℃的气温下,马正峰带了一箱子二三十个葫芦赶到了郑州文博城。他是1985年出生,一副笑模样的他天生带着福相,和面前摆放的这些大大小小的葫芦有着某种和谐感。

他带来的有镂空的雕刻葫芦,有表面绘画的葫芦,还有以烙铁烫烤花纹的烙花葫芦。还有一个憨态可掬的小天鹅,他介绍,这是勒扎葫芦,是在成长过程中靠绑线来完成造型的。

“葫芦也有价值不菲的,真正的精品还是需要天成,比紫砂壶要难。”精品葫芦,下端的脐眼、上端的壶顶,乃至保留下来葫芦生长时的残藤都有讲究。

马正峰说,乾隆帝认为葫芦胜于金玉。比如葫芦中的精品“草里金”,如豌豆般大小,富贵人家以如此珍奇的小葫芦作为耳珰、衣扣,倍显朴雅而不露豪奢。

葫芦之所以成为文玩界的一大爱好,除了天然的“形”,还有依附于其上的作品。马正峰学的是美术专业,手艺人的根基是审美格调,不论烙画、押 花、雕刻,还是制模、范葫芦,没有大量的练习和持续的熏陶,是不可能完成有质量的作品的。“它与中国书法、绘画、金石、雕刻一脉相承。”曾经为了学成葫芦 上的一个雕刻的技巧,他在业内鼎鼎大名的贺敬尧老先生家住了一个月,“随着现在工具越来越趁手,葫芦上的图案也不再只限于传统的花卉山水。”

玩葫芦还玩什么?一个字“盘”。要的就是在长期把玩中其表皮逐渐由白变成紫红,色泽越来越光润可爱的效果。马正峰来文博城之前,开店有好几年 了,店外就摆放了一个一米多高的葫芦。客人进店率很高,10个人路过要进8个来看看,价格也不贵,多数都会拿回去慢慢把玩。有经验的收藏者花费两到三年盘 出的葫芦,再出手会比当初高上数倍,这种成就感也是别处找不到的。

儿子头上的汗,也被他用来“盘”核桃

“我那些朋友认为,只有老年人才在手里拿两个球玩玩。”孙立臣说。朋友们见他手里拿两个核桃转啊转,都说他老了。不过,他说现在他身边的朋友在他的熏陶下,几乎人手一对核桃。

孙立臣是天津人,今年刚刚32岁,在郑州已经安家多年。他幼时看到一本书,记述了梅兰芳先生早起舞剑,老先生坐在中药铺前台阶上晒太阳,手里捏着核桃,他说:“那时候对这种状态的感觉就有两个字可以概括:悠闲。那会儿没想到自己会这么早玩这个。”他笑说。

和核桃的缘分源于他去朋友的茶馆,看上一串做成手串的核桃,那么油亮,当时他一下喜欢上了,结果一发不可收拾,很快他就收满一个收纳箱,一家 人没事就拿出来刷。一个核桃从青皮到白茬扎手,磨去生性,到圆润通透,把玩过程中,核桃的颜色会不断地改变,时间久了,核桃的颜色会呈现一种深枣红色,红 润细腻,如玉石般晶莹,“这个过程是会让人上瘾的。”

核桃要想玩出来,他说:“至少要经过三冬两夏。他说这个过程更像是一种人生,急不得”。文玩核桃整天在手里转,不磕尖也需要技术,但是要是保护了很久,突然哪天磕了尖,那真是比磕了自己的心尖还疼。

刚开始的时候,他只玩小核桃,野生的,对郑州本地的气候也比较适应。现在,他已经相当熟练了,他指着盒子里的核桃,这个叫“麦穗虎头”,那个是“满天星狮子头”都是他自己盘出来的精品。

文玩核桃都是“长寿”的,动辄十年,长达百年的也不鲜见。孙立臣身边玩文玩的几乎都是80后,“文玩中不少东西适合从小玩起,经过几十年的把 玩,从浑身棱角被磨到圆滑溜手,也有一份情感在其中。”他说,见自己常摆弄这些,儿子也被熏陶,经常玩游戏满头大汗冲着他喊:“快把核桃拿来我帮着润 润。”

“王牌特工”手腕上,也戴“串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