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仅只是一个市场的消失

黄浦区西藏路边有一条不起眼的小路——东台路。作为上海著名的古玩街,各类藏家欢聚一堂,曾有过一场场大大小小的古玩盛宴。这里也是远近闻名的上海文化地标,更是旅游指南上的上海必玩之地。

东台路古玩市场的兴起可追溯到1980年代,刚开始到这里做生意的摊主大多数都是返城知青、社会人员等,他们从居民家中外地淘来古董旧货,摆在东台路进行售卖。随着商铺逐渐增多,市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。

图中拉着二胡招揽生意的2号铺店主窦先生1996年搬来东台路,早前在福佑路、会稽路摆摊卖竹木制品起家的他,在这里迎来第二春。近20年经营中,窦先生也算小赚一笔。

窦先生主要售卖老上海人家内收购旧的家居用品,有的是自己“铲地皮”(穿街走巷收旧货),也有从别处买来,待货品一一入账之后,放到东台路进行贩卖。

当被问起店中值钱的古玩时,窦先生摇摇头告诉小编:“那些古董都是在家里交易的,店里都是一般货色的。”这是东台路古玩店的潜规则,往往上等值钱的古玩都不会在路边上交易,而是在“幕后”进行交易。

在旧照片前,窦先生回忆到:“我多年前淘来吴昌硕的画,现在藏在家里,还不舍得卖掉。”窦先生经过多年的摆摊历练,已经习得相当成熟的古董鉴定技巧。

上海古玩圈里,很多人是东台路起家的,当时有些“胆大心细”的店主一个月赚几十万都不在话下。他们有相同的发财“捷径”:走街串巷收购旧货加之从文物商店收购古董,然后到东台路市场进行交易,赚取差价。

除了店主亲自收购以外,也有一些人专门将收购来的东西转卖给东台路的店主,他们一般贩卖普通家庭的旧货,价格往往都是几十块,按照他们的术语来说就是几毛钱的东西(1毛=10元)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些发了财的古玩店主搬离了市场,东台路古玩市场逐渐转变为以售卖做旧工艺品(旅游纪念品)为主的旅游经济模式。

一些商家逐渐开始爽气地做起了工艺品(掺杂旅游纪念品)的生意,古玩做不过工艺品,卖古玩的店主一大批一大批地退出,长此以往,形成恶性循环。

维持东台路表面繁荣的,是一些国外游客,他们凭着对中国文化的热情,几乎不管真假,出手阔绰地将各式工艺品收入囊中。

东台路上经营近10年的周先生(化名)来自河南,他的主要客户就是这些国内外游客。

周先生主要经营类似“马上发财”或是“年年有鱼”这样讨口彩的“铜质旧货”,30-50元即可成交。东台路的摊位费一般为每个月1000元出头,因此贩卖工艺品的利润很大。

这些外地来沪的店主,往往都是拖家带口。每逢在傍晚时分,东台路的古玩工艺品边会出现一群孩子们玩耍的身影,形成一道对比强烈的风景线。

面对近些年东台路的生意每况愈下的时局,加之动拆迁的传言四起,很多店主都有些“心不在焉”。

店主们和媒体们议论的拆迁消息并非空穴来风,“124街坊旧城改建拆除施工项目组”的牌子已经挂起来了。据此前有媒体报道,最晚在明年年底前,自忠路以北片区的门面房将悉数拆迁……

“晚搬一天少8万”,关于动迁费的多少是东台路居民每天争论的话题,这里的动迁补偿款是按照面积计算的,张家拿了1000万或是李家拿了300万的传闻在街坊老太的口里满天飞。

对于居住在东台路的居民来说,这里是他们的家,而东台路古玩街的消失,不仅只是一个市场的消失,更是一个家园的消失。

如果东台路古玩市场失去了古玩,失去了街道,失去了市井,那盛宴还会来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