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明园一度成为周边居民盖屋建房的“建筑材料供应地”

  远瀛观是“万园之园”圆明园留存下来的重要遗址之一。由于年久失修,夯土台严重掏蚀,远瀛观遗址有大面积坍塌之虞。近日,圆明园管理处正式启动了对远瀛观遗址230多年来的首次加固保护工程。

  

  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以来,圆明园遭遇多次劫难,很多文物流散在世界各地。据记者了解,江苏省的南京、苏州两地就有经圆明园管理处认定的圆明园流散文物。在南京,还有多件精美的石刻文物,被认为很有可能和圆明园有关。

  

圆明园一度成为周边居民盖屋建房的“建筑材料供应地”

  圆明园远瀛观启动修缮加固工程

  

  历史上,圆明园曾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破坏,第一次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,这一历史事件已被写入历史课本。另外两次分别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,圆明园再遭洗劫;以及辛亥革命后的十几年内,圆明园遗址在军阀混战中被严重破坏。

  由于战乱频仍,疏于管理,圆明园一度成为周边居民盖屋建房的“建筑材料供应地”,大量建筑用砖、建筑构件等被人盗走使用。华表、石兽、西洋建筑残件等则成为收藏品,经文物贩子之手流入古玩市场,被任意倒卖

  圆明园管理处曾做过调查,确认圆明园流散文物主要分布在北京的北京大学、颐和园、中山公园等处。北京之外,河北保定动物园、江苏南京谭延闿墓、江苏苏州拙政园等地也有圆明园流散文物。 

  

圆明园一度成为周边居民盖屋建房的“建筑材料供应地”

  北京大学内的圆明园遗物

  

  南京谭延闿墓(以下简称“谭墓”)也有圆明园流散文物?具体是哪一件呢?圆明园管理处官方网站几年前曾经刊文介绍,“谭墓”的一件牡丹花坛就是来自圆明园。

  记者来到位于紫金山南麓的灵谷风景区,原民国政要谭延闿的墓是这个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  在现场,记者看到,花坛位于“谭墓”祭堂旁,由八件弧形汉白玉拼成,为须弥座式样,枋部为连续云龙纹,枭部为莲瓣纹,束腰部又为云龙纹。上枋部与下枋部的云龙纹完全相对,一共64条龙纹。而束腰部龙纹尺寸稍大于枋部,一周共有龙纹26条,最下部的圭角为圆弧线条状。

  

圆明园一度成为周边居民盖屋建房的“建筑材料供应地”

  

  谭延闿墓的花坛被认为是圆明园流散文物

  现场的说明牌显示:“牡丹花台,圆形,高1米,直径2米余,汉白玉雕筑,台壁刻飞龙纹饰,据北京圆明园文物专家考证,此花台石雕风格与圆明园石器风格相近,用的可能是北京圆明园的石料。”

  南京文物专家路侃曾对“谭墓”花坛进行过研究,他有不同观点:花坛上的龙纹昂首、细颈、曲身、四爪,莲瓣纹饱满,具有清代中期特征,但龙纹是四爪纹样,和王爷一级人物的身份相配,因此,这件花坛不太可能是圆明园遗物。

  

圆明园一度成为周边居民盖屋建房的“建筑材料供应地”

  

  谭延闿墓牌坊,为典型的北京皇族陵墓石刻风格

  谭延闿,湖南茶陵人,前清进士,著名书法家,民国政要。他历任湖南省长兼督军、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内政部长、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等要职,1930年9月22日,谭延闿病逝于南京,葬于紫金山灵谷寺附近。

  谭墓始建于1931年,占地面积约300亩,主要由龙池、广场、祭堂、墓包四部分组成。在设计上,“谭墓”一反通常陵墓气势宏伟的常规,借原有的山川地势,倚山构筑曲折幽深的墓道,并布置具有江南园林风味的墓园,不落俗套,风格独特。

  

圆明园一度成为周边居民盖屋建房的“建筑材料供应地”

  

  谭延闿

  包括花坛在内,“谭墓”使用的大量牌坊、华表、石碑等石刻文物都无比精美,雕刻细致入微,不仅在南京,即便在全国也算罕见。但这些石刻明显不是“本地货”,反而具有较突出的清代北方王爷坟石刻的特征。

  那么,这些石刻来自何方?1933年10月,中山陵园园林负责人傅焕光在《总理陵园小志》中说,谭墓石刻“皆北平旧物”,“为圆明园古物”。民间则传说,这些石刻是清末重臣肃顺墓的遗物。经常看清朝宫廷戏的人对肃顺不会陌生,他是咸丰帝托孤的顾命八大臣之一,与慈禧水火不容。

  慈禧发动“祺祥政变”夺取政权后,肃顺被解职斩首。

  

圆明园一度成为周边居民盖屋建房的“建筑材料供应地”

  

  影视剧中的肃顺

  中山陵园管理局曾对此做过专题考证,最终确认,“谭墓”大部分石刻文物,来自北京昌平仙人洞附近的清代“郑亲王”祖坟地。

  郑亲王,即和硕郑亲王,清代“八大铁帽子王”之一,第一代和硕郑亲王是努尔哈赤同母弟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。有清一代,共有十代八位郑亲王、九位简亲王(济尔哈朗的儿子济度袭爵后,改称简亲王。乾隆时,又改回郑亲王称号)。

  昌平郑亲王祖坟地,置有石牌坊、华表、石狮、碑楼等石器,等级很高。据民国时期的《文物保管委员会工作汇报》记载,1932年,郑亲王后人生活贫困,经人介绍,以大洋两千元的价格,将祖宗墓园的部分石刻出售给谭延闿墓营建工程,包括牌坊、华表、石狮等石刻文物。

  因此,以前传说“谭墓”石刻来自肃顺墓,还是有一点依据的。肃顺是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的七世孙,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的儿子,但他本人没有袭爵郑亲王,受封郑亲王的是肃顺的哥哥端华。端华也是“顾命八大臣”之一,在“祺祥政变”中被赐死。

  

圆明园一度成为周边居民盖屋建房的“建筑材料供应地”

  

  谭延闿墓的石狮、华表定石刻来自北京郑亲王祖坟

  再来看看那件被认为是“圆明园流散文物”的牡丹花坛。有研究者认为,“花坛”其实就是某位郑亲王墓宝顶(坟包)的须弥座。冯其利所著《重访清代王爷坟》中收录有端王墓须弥座宝顶照片,与谭墓花坛相比,两者在形制、纹饰方面几乎一样。

  如果“牡丹花坛”不是从圆明园流出来的,那么南京有没有“圆明园流散文物”呢?路侃认为,谭延闿墓前的祭台很可能和圆明园有关。

  这座祭台长1.9米,宽0.94米,高0.87米。祭台的台面和桌腿并不是一套,是人为拼在一起。台面前后雕刻着缠枝花草纹、莲瓣纹、回纹等中式纹饰。桌腿则为典型的西洋风格,正反面浮雕花草纹,中间镂空。

  这对桌腿和“谭墓”其他石刻文物风格迥异,路侃认为,这可能才是圆明园流散在南京的文物。

  

圆明园一度成为周边居民盖屋建房的“建筑材料供应地”

  

  谭延闿墓祭台,桌腿有圆明园文物风格

  花坛和桌腿,到底哪个才是圆明园流落在南京的文物,还需要进一步考证。

  记者了解到,民国时期,确有很多北京的文物流转到南京,成为民国建筑的配套设施点缀的景观,同时,也有大量的圆明园文物被文物奸商卖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。

 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,也就是民国时期的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”旧址门口,有一对“守门”的汉白玉麒麟,雕工极为细致,有较为明显的皇家风格。

  南京农业大学主楼门口,有一对造型生动、雕刻精细的汉白玉石狮。有文物爱好者认为,这两只麒麟和两只石狮很可能也是圆明园遗物。

  

圆明园一度成为周边居民盖屋建房的“建筑材料供应地”

  

  原“史语所”门前的麒麟

  

圆明园一度成为周边居民盖屋建房的“建筑材料供应地”

  

  南京农业大学的石狮,有圆明园文物风格

  苏州拙政园内保存着8件圆明园石雕柱础,是源流比较明确的圆明园流散文物。八件柱础,两两成对,分布在玉兰堂、盆景园、苏州园林博物馆等处。